有这样一台铸字机,跋涉千山万水而来,在炮火硝烟中运转,铭刻了一段铅字与子弹较量的峥嵘岁月。
在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里,新闻不仅是信息,更是凝聚人心的旗帜、刺向敌人的利剑。而支撑这柄“精神利剑”锋芒的,往往是一些看似平凡的器物。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展厅中,有一台铁质的铸字机——它不仅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更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新闻战线浴血奋战的无声见证者。
展开剩余60%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后沟村诞生,成为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报纸。这台珍贵的铸字机,正是报社的生命线之一。为了保障报纸的印刷,工作人员冒着巨大风险,历经千辛万苦,几经辗转,将它从中共中央南方局背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报社印刷厂。
在《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的带领下,记者和印刷工人常常“背着报馆打游击”,跟随部队在火线穿梭。新闻随到随审、随刻随印。然而,敌后的条件极端恶劣。没有纸,报社全员就收集破布、烂鞋,用小毛驴推磨碾纸浆制成麻纸;没有油墨,就从山上砍来松枝,烧出油墨。炮火连天,报社在6次残酷的反“扫荡”中被迫7次转移搬迁。行军途中无法铅印,就出版油印号和战时电讯版,从未让新闻的火种熄灭。
这台铸字机,亲历了艰难时世,也见证了惨烈牺牲。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发动大“扫荡”,妄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并将铲除《新华日报》华北版列为重要目标。在危急途中,为了保护这台重要的生产设备,何云等人将铸字机秘密掩埋在武乡县大坪村的一处房屋之下。不幸的是,5月28日清晨,何云在突围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与他一同倒下的,还有40多位无畏的新闻战士。
就在日军对外宣称,《新华日报》华北版已被全部铲平后,不到半个月,这把插入敌人后方心脏的利剑就重获新生,再次与根据地军民见面。
如今,这台饱经沧桑的铸字机静静地陈列着,铁质的机身铭刻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作为那段光辉而悲壮历史的铁证,它在无声地诉说着:在民族存亡之际,新闻战士以笔为枪,用生命铸就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采写、编导:曲甜甜
视频:杨昊
制图:雷鑫悦
包装:王浩宇
发布于:山西省可靠股票配资公司,头牛网配资,优羊二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