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共学勉之
图片
古往今来,天人关系始终是东方哲学的深邃命题。邵雍《天人吟》寥寥数语,直指核心:修心应天,修身立人,身心和谐方为至境。可惜世人多困于认知迷雾,不解此道。今日重读经典,且看如何从古人智慧中,寻得安顿身心、贯通天人的处世良方。
图片
《天人吟》宋·邵雍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是天人。天之与人,相去不远。不知者多,知之者鲜。身主于人,心主于天。心既不乐,身何由安。
图片
壹
天学修心,人学修身
释义:顺应天道需修养内心,立足人世要修炼自身言行与品德。
心得感悟:古人云“天人合一”,邵雍此句将“天”与“人”之道分而论之,实为殊途同归。修心者,如老子“致虚极,守静笃”,通过内省祛除杂念,以达澄澈之境;修身者,似孔子“克己复礼”,以言行规范践行仁义。
然世人常本末倒置,或重修身而轻修心,流于表面;或空谈修心而怠于修身,沦为虚妄。唯有双管齐下,方能在精神与行为间寻得平衡,既契合天理,又合乎人伦。
图片
贰
身安心乐,乃是天人
释义:身体安适、内心愉悦,方能实现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心得感悟:身心和谐,是古人追求的至高境界。庄子“坐忘”,忘却形骸与心智,达至物我两忘;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无挂碍而身自泰然。反观现世,物欲横流使人疲于奔命,焦虑缠身,即便华服珍馐,亦难掩内心荒芜。
邵雍所言,恰似一剂良药——唯有身安于当下,心乐于本真,方能与天地共鸣,成为顺应自然、从容处世的“天人”。
图片
叁
天之与人,相去不远
释义:天道与人道的本质相通,并非遥不可及、难以触及。
心得感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古人认为天道蕴含于人性之中。如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主张通过探索本心以领悟天理。然而,世人常将“天”神化、玄化,或迷信天命而消极无为,或忽视天道而肆意妄为。
邵雍一语点破:天道并非高悬云端,而是存于日常一饮一啄、一言一行间。若能以敬畏之心体察自然规律,以谦逊之态修身养性,便可窥见天人之间的微妙联结。
图片
肆
不知者多,知之者鲜
释义:真正理解天人关系的人少之又少,大多仍在蒙昧中徘徊。心得感悟:古往今来,多少人困于认知迷雾,或追逐功利而背离天道,或深陷执念而迷失本心。商鞅变法虽强秦,却因违逆民心而身败;董仲舒“天人感应”虽成一代思潮,却被后世曲解为迷信。
邵雍此叹,直指人性之弊——世人往往执着于眼前得失,而忽视“天人合一”的长远智慧。唯有拨开迷雾,以清醒之思洞察天道与人道的真谛,方能跳出庸常,成为少数的觉悟者。
图片
伍
身主于人,心主于天
释义:身体受世俗约束,而心灵应遵循自然规律与天理。心得感悟:身为人之形骸,难免受限于尘世规则;而心为人之根本,当超越世俗桎梏,与天地精神往来。
苏轼贬谪黄州,虽身困囹圄,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之心拥抱自然;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挣脱官场枷锁,让心灵重归田园。
此句警示世人:若让心灵屈从于世俗欲望,即便身体安逸,亦如行尸走肉;唯有以心驭身,让心灵顺应天道,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图片
陆
心既不乐,身何由安
释义:内心若无法安宁愉悦,身体又怎能获得真正的安适?心得感悟:身心本为一体,而心为根本。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道出内心矛盾对人的侵蚀。若心被贪欲、嗔恨、焦虑占据,即便锦衣玉食,身体亦如悬于危崖。反观颜回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因其心无纷扰;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以超然心境滋养身心。
邵雍此句告诫我们:修心是修身的前提,唯有安顿好内心,方能在尘世中寻得一方宁静,实现身心的真正和谐。结语: 邵雍《天人吟》寥寥数语,却将“天”“人”“心”“身”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在物欲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重拾这份古老智慧——以修心为舟,以修身为楫,在天人之道中寻得安身立命之本。当身心合一,与天地共鸣,方能领悟生命的真谛,活出从容自在的人生。
愿与君共勉同行!
·END·
欢迎关注“儒风古韵”
谢谢帮忙“点赞”+“分享”+“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可靠股票配资公司,头牛网配资,优羊二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