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又掀起了一阵关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热议。
有个叫郭松民的人,连续发表了两三篇文章,他的观点真是让人咋舌,把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说得一文不值。他说国民党军队正面作战“打得特别差劲”,还说“没有一次是真正的进攻战”,甚至断言“全都以失败收场”。
这言辞可真是够犀利,一下子就把网络上的讨论搞得热火朝天。有不少人在议论,到底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理一理这事儿。
要是真全盘否定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表现,这事儿就不得了了。大家都明白,抗日战争是一段全国上下血战到底的悲壮岁月,国民党军作为那时候中国的正规军,在抗战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郭松民这么说的话,不是不是又像是在把国民党军队当年的努力和牺牲给抹杀掉似的?这事儿得把底细搞清楚,别一叶障目。
央视新闻这篇文章题叫《“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 勿忘淞沪抗战》。
题目里的那句话,显然是引用了国民党一位将士的话,目的就是想让大家记住并称赞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抗战中的英勇表现。
一开始提到“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确实是在讲国民党军在武器方面比较单薄;而“中国将士浴血抗击”,则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完全抓住了事实的核心。
咱们再说一遍淞沪抗战,这可是国民党军在抵抗战役中非常重要的一段。1932年,“一·二八”事变一发生,日军气势汹汹,打算迅速攻占上海,进而霸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那时,驻守上海的19路军,在蒋光鼐总指挥和蔡廷锴军长的带领下,表现得毫不畏惧,坚决扛起抵抗的旗帜。想想看,日军装备得多么先进,飞机、装甲车什么的,不停地进行狂轰滥炸,还叫嚣着“4个小时攻下闸北”。可19路军呢,连高射炮这样的装备还没完全到位,就靠着一股热血,拼着血肉之躯,跟敌人死扛到底。
战斗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比如那些敢死队员,他们把一颗颗手榴弹绑在一起,找准机会,先炸坏日军的装甲车履带。之后,在火光四射、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炸弹扔进敌人装甲车里。每次都可能一同殉难,和敌人一块儿归天。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什么叫保家卫国的决心。另外,19路军60师119旅1团1营营长陈正伦,在闸北青云路一带的战斗中,不幸中弹了。他简简单单包扎伤口,没管身边士兵劝他休息,目光坚毅,又冲上战斗阵地指挥作战。可惜,命运太无情,不久之后,又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光荣牺牲。在这些激烈的战斗里,十九路军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击毙日军百余名,炸毁五辆装甲车,几番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
当时上海北站地位相当重要,作为交通的枢纽,战略位置十分关键。它朝东直通吴淞、宝山等长江入海口要塞,向西贯穿苏南和皖南,往南连接杭州湾沿岸,这里可是物资运输和兵力调动的命脉所在。所以,日军自然把北站列为重点要攻占和摧毁的目标,这里也变成了双方展开激烈争夺的关键战场。在这危急关头,中央航空第六中队副队长黄毓全仍在新婚蜜月期间。不过国家危难之际,他毫不犹豫,向妻子告别,主动请缨加入抗战。在空中,黄毓全带领九架战机,和日军飞机展开了一场紧张刺激的激烈战斗。1932年2月5日,正值农历除夕,这天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可恶的日军飞机又来袭击了。黄毓全毫不畏惧,奋勇迎敌,但遗憾的是,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片湛蓝的天空上,成了抗日英烈中耀眼的星光。
在我军的严密警戒和坚决防御下,日军的攻击方案接连遭到挫折,屡次受阻。
他们占领闸北、包围吴淞要塞的阴谋彻底破灭,指挥官也因为战绩不佳被撤职回国。可日军可不会就此罢手,接替的指挥官下令,要在 24 小时内攻占吴淞口。19 路军的战士们毫不畏惧,拼命守护这片地方,让日军总是无法登陆,最后不得不暂停攻势。
在这段时期,上海的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抗日罢工,各界群众也积极组织反日救国会。大家踊跃加入抗日义勇军、运输队、通讯队、救护队等岗位,努力为战线提供支援。宋庆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带着大量物资来到前线慰问战士们。宋庆龄还盛赞 19 路军在国家危难中临危不惧,英勇作战。她们还发动上海的妇女,在短短 5 天内缝制出超过 3 万件全新的棉衣,为前线士兵带去温暖。全国各地的人民和海外华侨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赠物资,光是现金就达到了 700 多万元,差不多相当于 19 路军 10 个多月的军饷。所有这些行动,充分展现了全国上下团结抗战的巨大凝聚力。
在双方暂时停火期间,日军心怀叵测,竟然第三次换了指挥官,打算再度攻占上海。蒋光鼐、蔡廷锴等急忙向国民政府请求支援。就在此时,张治中主动请命,担任第五军的军长,坚定不移地前往上海支援。临行前,他写下了遗书,表达得真是恳切动人,若不幸牺牲了,希望用自己的热血唤起全民的抗战意识。在《告全军将士书》里,张治中更是豪言壮语,说自己誓死和战士们肩并肩、共患难、同生死,无论有一兵一卒,都要倾尽全力与日军拼到底。这心志,这气概,简直令人震撼!
1932年2月20日,日军再次对上海发动了全面攻势,他们用中央突破、两翼夹攻的战术,由第9师团主攻江湾和庙行连接处,试图与南北两侧的日军合围,打算击退中国守军,占领闸北和庙行。在张治中的指挥下,军队跟日军展开了拼死搏杀。战士们英勇奋战,炸毁了十几个坦克,还击毙了1000多名敌人。日军特别看重庙行,是因为一旦占领了那里,就能切断第5军和第19路军的联系,然后占领吴淞口。而吴淞口啊,可是上海的咽喉,也是守住南京的重要屏障。一旦吴淞失守,日军就能凭借海军舰队逆江而上,直逼南京,危及当时的国民政府。所以,第5军的全体官兵,都怀着必死的决心,写下了“灭倭寇、誓不生还”的誓言。
2月22日,日军第九师团全军出击,在飞机和大炮轮番轰炸下,疯狂攻打庙行阵地。张治中调动第5军的两个旅和19路军,从三个方向夹击他们,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拼死苦战了整整三天三夜。这三天里,战场上烟雾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双方都付出了不少代价。不过,最后中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歼灭了日军三千多人,赢得了“庙行大捷”。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实力和坚定的决心。
不过,战争的残酷程度挺让人心疼的。1932年3月1日,超过7万的日军展开了全面进攻向上海。当时,中国守军只有不到5万人,兵力上差得远,装备也比不过人家。在这种困难局面下,中国军队最终被迫退出了上海。到了5月5日,双方签了个《淞沪停战协定》。这场持续了36天的淞沪抗战,虽然最终以中国军队退守告终,但中国守军用血肉之躯挡住了装备先进的侵华日军,让侵华日军遭遇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最重的一击,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抗争的坚韧不拔和信念十足的决心。
1937年的淞沪会战,真是场规模宏大、深远影响的大战役啊。
从8月13日一直到11月12日,淞沪会战持续了整整三个月,规模之大、战事之激烈令人震撼。这次战役中,日军由松井石根大将亲自指挥,动用了12个师团,包括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八、一○一、一一四等单位,加上海空军、特种兵,总兵力近30万人。国民党方面最初由冯玉祥调兵调将,后来由蒋介石亲自出面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调动了左翼由陈诚担任总司令,中央由张治中(后改由朱绍良领兵),右翼由张发奎掌控,总共投入了第八、九、十、十五、十九、二十一集团军等70多个师,兵力大约在70万人左右。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和火炮。虽然最终国民党军出于战略和其他原因被迫仓促撤退,导致南京会战失利,但日军也付出了超过五万人的伤亡代价。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狠狠打碎了日本“几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幻想,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上海等地撤出大量的工厂设备和战略物资,为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了淞沪抗战之外,国民党军队在其他战场上也有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比如在徐州会战中,台儿庄大捷的战果令人振奋,在李宗仁等将领的带领下,中国军队歼灭了日军一万多,为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添了一针强心剂。再比如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虽然最终武汉失守,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抗击取得了击伤敌军四万人,以及近十万人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失去战斗力的战果,这样的战绩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主力部队,也让抗日战争转入了胶着的阶段。
其实,不能忽略的是,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有时候表现得比较消极,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不能回避。但咱们也不能因此就全部否定他们在抗战刚开始时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英勇牺牲的国民党将士们,同样是在为国家和民族拼命,他们的贡献和精神,值得我们长久记住。
说到郭松民的看法,他那种片面、绝对地贬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明显不符合事实。我们处理历史这档事,得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尊重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能被自己主观的偏见所左右。
希望咱们都能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岁月,让那些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代代相传,永不忘。
可靠股票配资公司,头牛网配资,优羊二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